2009年4月14日 星期二

優兒教養文章~會問問題,學得又快又深入

會問問題,學得又快又深入

◎文/柯華葳 (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)

 

娃娃問媽媽:「問題兒童是問題很多的小孩嗎?」媽媽澄清:「『問題很多』有兩種意思喔!一個是指問很多問題,一個是指做很多事讓人頭痛的小孩,你想要問的是哪一種呢?」娃娃一時之間愣住,歪著頭努力想媽媽說的話。娃娃是一個常問問題的小孩;但她的問題也常讓人頭痛,有時她被戲稱為「問題兒童」,所以引發她對「問題兒童」這個名稱的好奇。

從孩子問問題,看出他想學什麼
一般說來,問題多的孩子在家裡或是在教室通常都不太被肯定,一是話多,另一個原因是大人不看重幼兒問問題,甚至懷疑他們能問出什麼問題。但是研究指出,幼兒問的問題反應出他的認知與情緒、他的知識、以及他想要和需要的資訊,孩子透過問題所獲得的答案是最直接的知識成長,這與成人教導而得到的知識是不同的。換句話說,成人教導的不一定是幼兒想要的,幼兒所問的才是他想學習的。
一般幼兒問的問題大致可以分為:
1.
想了解事實。例如:在哪裡?那是什麼?你喜歡蓮霧嗎?誰的杯子?
2.
想獲得解釋。例如:為什麼他哭了?你怎麼變出來的?
3.
想要進一步澄清。例如:前面故事中的「問題兒童是問題很多的小孩嗎?」

沒得到答案,孩子會追根究底
研究者還發現,當幼兒發現他所問的問題沒有被回答,他會持續且堅持的再問,這表示他真想知道答案。還好多數成人願意回答幼兒的問話,不但回答,有時還會增加一些資訊,例如:當孩子問長頸鹿吃什麼的時候,大人除了回答「吃樹葉」,還提醒孩子觀察長頸鹿脖子長就是因為要搆到樹上的樹枝……,幼兒因此也習得更多的知識;所以說,問問題是幼兒學習最直接的管道。

孩子發問的內容由具體到抽象
2歲以前幼兒多數問「事實性的問題」;2歲半開始會問「解釋性的問題」;到了5歲左右,「解釋性的問題」大約佔所有問題的30%,5歲之後比較會出現「澄清式的問題」。至於幼兒問的內容包羅萬象,由命名、外表、屬性、量、功能、所有權、位置等等,到類化(如:媽媽是不是柯家人?)與心智理論問題(揣測別人的意圖,如:吃自助餐時,會問:「你拿這麼多,你很餓嗎?),隨著年齡越問越廣。
從研究結果肯定:問問題可以顯示出幼兒認知的成長,年幼時想知道表面、具體的現象,因此問題偏向命名(叫什麼)與屬性(什麼做的)。年紀稍大時問的問題是較抽象的,像是功能(做什麼用的)和心智狀況(為什麼會這樣)等。依國外研究問句發展順序是:WhereWhatWhoHowWhyWhen;這其中以WhereWhatWho所問的比較具象,HowWhyWhen則漸趨抽象。

聽出孩子問題背後的真正用意
隨著成長,幼兒的問題也變得「不單純」,他所提出的問題不只一個層面,例如,當孩子問媽媽:「為什麼你喝我的牛奶?」媽媽說:「為什麼不可以?小氣。」或是「為什麼不可以?我是你媽,牛奶是我買的。」孩子會一臉不滿意,因為他透過問題在宣稱對自己這杯牛奶的主權,沒想到媽媽先宣布「所有牛奶都是我的」的主張,讓他感到氣餒。
再舉個例子。孩子看到破了的杯子,問:「誰打破的?」緊接著又問:「為什麼打破?」背後他可能真正想知道的是「媽媽會怎麼處理打破杯子的人?」這時,爸媽要學習聽出問題背後的用意,這樣才能做出適當的回應,讓孩子勇於進一步發問和討論,而不是聽了你的回答後,不敢再提出類似的問題,讓他減少了以後發問學習的機會。

 

※摘自學前教育雜誌網站(http://www.hsin-yi.org.tw/preschool/commendatory.asp?id=77)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

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台中市南屯區文心路一段3714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         TEL:3501-5168  Fax:3501-7168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Blog: 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u-baby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